2022十大健康新聞! 曬太陽助長男性性慾? 確診康復後能愛愛嗎? 高敏感人格根本不科學?
2022年面臨Omicron變疫株肆虐,新興傳染病的相關研究方興未艾。同時,疫苗技術的突破,也推動癌症疫苗的研發往前邁進,而癌症免疫治療、細胞治療的應用開發也在不斷邁進。
2022年面臨Omicron變疫株肆虐,新興傳染病的相關研究方興未艾。同時,疫苗技術的突破,也推動癌症疫苗的研發往前邁進,而癌症免疫治療、細胞治療的應用開發也在不斷邁進。
工作完手指、手腕疼痛,但休息、治療甚至復健也不見好轉,要注意是「類風濕性關節炎」。林口長庚醫院風溼過敏科蔡昀臻醫師表示,過去曾經收治一名20多歲男性寵物美容師,因手腕疼痛至復健科求診,治療一段時間未見改善,才檢查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,且關節已有侵蝕及融合,手腕幾乎無法彎曲。
長時間工作、追劇、看手機,現代人大量用眼的生活型態,導致「老花眼」年齡呈現下降趨勢。眼科醫師張聰麒表示,曾經收治一名不到40歲的牙醫師,因為老花問題進行雷射手術,不料因為頻繁看診、讀書,導致視力退化,老花眼再度找上門。工作時需要經常切換不同度數的眼鏡,才能順利地解釋病情與簽署文件,甚至影響到看診過程,對日常生活造成眾多不便。
頸部持續疼痛影響生活,進行多次治療卻不見起色,究竟是什麼原因所造成?人一博愛復健科診所院長李炎諭醫師於社群指出,此前一名患者頸部疼痛未癒,多次採取牽引、徒手治療卻不見起色,且痛楚反覆不斷。疼痛雖不會牽引連至手臂、手指,卻使患者在轉頭或仰頭時總有疼痛與不適感。
每當久坐久站完變換姿勢,膝蓋前側就會疼痛不適,不只要當心退化性關節炎,也可能是「髕骨外翻」徵兆?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接受《潮健康》採訪指出,髕骨外翻是「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」(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, PFPS)原因之一,為髕骨下軟骨持續磨損而造成膝蓋前側不舒服與疼痛,多數是股骨內、外側肌群不穩定而導致的結構性傷害。
膝關節由大腿的股骨、小腿的脛骨與腓骨、跟前方的髕骨構成,不只是承擔負重功能,更是人體進行運動時活動頻率最高的關節之一。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指出,國人最常見的膝蓋運動傷害,以運動中強力拉扯、發生碰撞,造成肌肉拉傷、挫傷為主,表現多為組織腫脹合併疼痛。非碰撞類運動如慢跑或自行車等個人運動,則因反覆動作累積成運動傷害,可能引起髕骨肌腱炎、韌帶慢性發炎等。
被普遍認為上手度高的「跑步」運動,也可能導致嚴重的運動傷害?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醫師受訪表示,對跑步的熟稔度不同,受傷的程度也會有所差異。如跑步新手常見的運動傷害如肌肉拉傷、腳踝穩定度不足導致腳踝扭傷,也可能因選用鞋子不當、地面衝擊力過強引發足底筋膜炎。
現代社會健康意識抬頭,但是,過度追求健康採取激烈飲食,也可能會造成身體傷害。一名60歲婦人退休後追求養生,看見網路資訊宣稱「鹽份影響血壓」,於是突發奇想,三餐皆不加鹽並大量喝水,希望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,未料身體開始愈來愈虛弱,甚至意識狀態變差,緊急送醫後發現是「低血鈉」,血鈉值僅120 mEq/L(正常值約135-145),接受適當治療才得已康復。
「重粒子治療」能精準打擊無法手術的惡性腫瘤,將是癌症病人存活的新契機?台北榮總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楊婉琴接受《潮健康》專訪表示,重粒子治療屬於「放射治療」(俗稱電療)的一種,相較於使用X光的傳統放射治療及光子治療,重粒子治療具有殺傷力更強、副作用更小的特點,對大多數固體癌症治療都有發揮空間。
每天在廁所陪馬桶「談天說地」時間比陪家人還要多嗎?現代人飲食習慣普遍不佳,上班族平時午餐隨便吃、下班應酬約會又小酌,更多愛吃麻辣鍋、燒烤吃到飽;加上年輕人不愛喝水、吃青菜,作息不正常,都可能導致排便「卡關」。
你是否也因為忙於工作,午餐時間隨便買個便當或麵包就吃、還要擔心下午工作做不完,逼自己10分鐘內要解決一餐?休息時間不夠導致吃飯狼吞虎嚥,在餐飲服務業、輪班行業相當常見,除了可能造成胃食道逆流,還可能導致肥胖、胃凸,「像懷胎六個月一樣!」該怎麼做才能改善?